前段时间,比亚迪汽车在官网社交媒体发布声明称,根据战略发展需要,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
这则简短的声明,瞬间刷爆朋友圈,并登上了微博热搜,成为今年目前最重磅都汽车行业新闻。
作为全球首家正式官宣停止燃油车生产的传统车企,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事实上,如果从销量表现、利润贡献和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就很容易理解比亚迪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据EV SALES / EV VOLUMES公布的最新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数据显示,比亚迪2022年2月份全球销量高达87906辆。
值得一提的是,在2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TOP10排行榜中,来自比亚迪的5款车型占据了半壁江山,表现强势。
在混动榜中,宋PLUS DM-i(参数|图片)、秦(参数|图片)PLUS DM-i,以及新晋选手唐DM(参数|图片)分别以19061辆、14243辆、10032辆,位列第4、5、6名;在纯电榜中,汉EV和海豚(参数|图片)两款车型分别以销量8948和8566,各自占据榜单第8名和第9名的位置。
而在前几天刚刚公布的3月份销量数据中,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售104338辆,成为中国首个月销“10万+”新能源乘用车的品牌,进入中国乘用车销量头部阵营;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同比暴涨433.4%、达284737。这一数据已接近其2021年全年销量的一半。
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市场乘用车销量为181.4万辆,同比下降1.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45.5万,同比暴涨122.4%。不难看出,燃油车市场仍处于缩量下行的状态,新能源对于燃油车的替代正在加速。3月新能源乘用车新车渗透率达到了25.1%,为历史新高,较去年同期的11.1%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可以说,属于新能源车的时代,终于真正到来了。
遥想十几年前,比亚迪在燃油车飞速发展的年代,毅然决然的选择自研自制新能源汽车。尤其对于一个并不是制造汽车整车出家的企业,比亚迪走的这条路尤为艰难。
即使当年股价掉了40%,比亚迪也没有放弃。
早些年,比亚迪在生产F3(参数|图片) DM时,零部件供应商要么不合作,要么报天价,在这种辛酸过往之下,让比亚迪开始产生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比亚迪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逐渐完善,拥有了成熟的e平台、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核心技术。比亚迪在全产业链实现了技术领先的优势,不仅拥有强大的“三电技术”,而且垂直整合能力特别强。
其中刀片电池,成功实现了更高的安全性,又能通过特殊的电池结构设计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让众多新能源竞争品牌纷纷上门求购。
而在平台架构上面,比亚迪纯电动车型已经升级到了e平台3.0,作为纯电专属平台,e平台3.0具备安全、智能、美学三方面优势,其具备的高拓展性和灵活性也能够大大的缩减造车周期,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使得比亚迪纯电动车型在此平台加持下,更具市场竞争力。
另外,在去年全面崛起的插电混动领域,比亚迪推出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在市场中经受住了考验,有着良好的市场口碑。
单纯从技术上,毫不夸张的说,目前市面上唯一能超越两田的混动技术也就是比亚迪DM-i了。比亚迪DM-i系统搭载了一台热效率高达43.04% 的骁云1.5L混动专用发动机,以及采用双电机并列排布的EHS电混系统,可实现超低的油耗。比如比亚迪秦PLUS DM-i百公里油耗仅3.8L。
对于用户而言,DM-i车型可以上绿牌,免购置税,没有续航焦虑,动力强还省油,相比同级别严重溢价的合资插电混动车型,比亚迪DM-i系列,更符合消费者购买家用车的所有需求。
最主要的是,骁云系列的发动机系统、EHS系统、混动专用功率型的刀片电池全部都是比亚迪自主研发,不但能够使这三套系统根据车型版本不同实现灵活搭配,还彰显出了比亚迪在插电混动上面的硬核技术。
技术领先,产品降维打击,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排队都要等车的原因了。
比亚迪凭借着前瞻性的布局和雄厚的技术积淀加持,在产品层面持续打造爆款,不断迎合当下的消费需求。
在产品上,比亚迪汽车主要布局了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车型,其中王朝系列有汉、宋、秦、唐、元等系列热销车型。海洋系列目前海豚、巡洋舰等车型,也不负众望,收获了市场的良好反馈。
最近,比亚迪汉家族、驱逐舰05、宋MAX DM-i等多款车型的入市,都会让比亚迪的销量迎来再次提升。
今年还将顺应市场需求,继续推出产品力更强的海豹、护卫舰等一系列重磅新车,停产燃油车,也让比亚迪有精力和资本聚焦到新能源汽车发展上。所以,按照这样的势头,比亚迪在未来新能源领域更加可期。
如今,比亚迪已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新能源汽车领导者,这一切,都是比亚迪作为一家“长期主义者”的坚持的结果,这条路走下来并不容易,好在比亚迪做到了。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言:“比亚迪肩负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向上发展的责任使命。从0到100万辆,是比亚迪引领全球汽车行业变革,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传统车大国迈向新能源汽车强国的波澜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