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或成自主品牌国际化的最好跳板?

  • 发表于: 2022-04-21 05:41:35 来源:搜狐汽车

俄乌战争已经波及世界汽车产业格局,这已不是新闻。但令中国汽车企业振奋的新闻是,日前俄罗斯联邦工业贸易部部长Denis Manturov表示:离开俄罗斯的豪华汽车品牌,将被中国车企取代,目前正在与中国车企讨论此事。

这就意味着,对于国际化有迫切愿望的中国品牌来说,这次机会千载难逢。

确实如此。由于品牌积淀及技术储备问题,中国品牌国际化道路更多的是选择中东、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所谓的“低势能市场”入手,哪怕发展至今也很难进入北美、欧洲等高势能市场。近期,由于智能化、电动化的趋势兴起,中国品牌通过更换智能电动车赛道,开始挤入挪威等欧洲国家,但在燃油车领域,仍然收效甚微。

而这时,俄罗斯市场的战略意义就体现出来了。中国车企在该国汽车市场的深耕,所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城一地的份额,而是一块体量全球前十,足以辐射整个东欧市场的跳板。若在俄罗斯站稳脚跟,则可进一步进入土耳其、乌克兰、波兰、捷克等国家,甚至在后期展望西欧,此难度要比直接进军德国这种现代汽车工业中心要低得多。

而且,重要的是,“中国车”这个词在俄罗斯早已没有了负面含义,且在当地市场已深受欢迎,这让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甚至东欧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振奋之余,也有冷静的声音传出,“虽然扩大在俄罗斯市场的影响力,将成为中国自主品牌国际化的最佳跳板,但中国品牌要真正做大做强,借道俄罗斯市场还远远不够。”

仔细看一下从3月之后的俄罗斯汽车市场,丰田、本田、现代、起亚、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沃尔沃、捷豹、路虎、宾利、阿斯顿·马丁等品牌,或宣布关停在俄罗斯的工厂,或宣布停止向俄罗斯出口销售车辆。雷诺控股的拉达虽然还在销售库存车辆,但其工厂也已经停产。

这其中,多数是豪华品牌,在这个细分市场,恰恰是如今中国品牌在俄罗斯最不擅长的领域。

确实,2022年前两个月中国汽车在俄市场共售出2万辆,同比增长86%,市场份额也已翻了一番,由4.6%上升为9.7% 。但据专家分析的原因,其一是更加经济实惠,且质量和安全性也明显提高;其二是中国汽车的造型设计对俄消费者更具吸引力;其三是种类齐全。拥有轿车、货车和特种车等多种车型,能够较好地满足俄汽车租赁和物流行业需求。

换言之,中国汽车品牌在俄市场的影响,与品牌号召力关系不大,而豪华品牌最大的资本就是“品牌力”。

反观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的发展,超过80%的销量来自三个品牌——哈弗(参数|图片)、奇瑞和吉利,而这三个品牌在俄销售产品没有一个可称得上“豪华”。

从这个角度上讲,针对俄部长的期待,豪华车市场并不是中国品牌所擅长的,诸如:品牌历史沉淀、号召力等问题,也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

这才是必须谨慎看待中国汽车品牌借道俄罗斯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对于国际化这三个字,每个中国车企都不陌生。对于国际化的意义,不同的车企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总结下来不过都是以下三条——开源、节流以及强化品牌力。前两者可以带来更多的市场销量和利润,进一步摊销车型研发、生产成本,发挥规模效应。后者则有利于提升品牌口碑、认可度,进而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就是本土车企走国际化路线的坚实拥趸。在他看来,中国品牌即使发展再好,如果只陷在国内市场,即使能依靠中国庞大的消费能力获得月销过万,甚至2万的爆款产品,却也永远打造不了真正意义上年销百万辆的全球化车型。

这样的发声振聋发聩。以卡罗拉(参数|图片)为例,这是目前全球化车型的最佳代表,全球累计销量超5000万辆,这让丰田在国际汽车格局中收获颇多。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汽车需要的不是头脑一热走出去,而是需要潜心打造出更多的“卡罗拉”,这样走出去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试想一下,如果中国汽车能像卡罗拉那样席卷全球,那中国汽车品牌的规模和实力将会更进一步,研发实力的上升也可以正向赋能,甚至直接跻身国际主流阵营,也不是空谈。(采写|汽车有智慧 水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