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在今年8月初,正式宣布进军泰国乘用车市场,以元PLUS、海豚、海豹等车型切入当地的新能源车型赛道,并有望在当地建设生产工厂。另一边厢,第一万辆哈弗JOLION HEV,近日在长城汽车泰国罗勇新能源工厂正式下线。而哪吒汽车也于同一时期,在泰国曼谷开启了首家品牌直营店。在泰国的新能源车市场上,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中国车企的身影。众多的中国汽车品牌,为何都将“出海”的航向指向泰国?
日系车在泰国称霸,中国品牌欲以电动车实现超越
受历史因素影响,泰国的汽车市场基本以日系品牌为主,日系车在泰国销量占比达到九成左右。泰国去年汽车销量前十品牌中有8个是日系品牌,光是丰田和五十铃就占了超五成的份额,可见日系车在此地位之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在此销售的日系车都是燃油车型,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品牌,想要撼动日系车的地位必须得另辟蹊径,而新能源车被视为了突破口。新能源车型,尤其是纯电动车型,中国汽车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和强大的基盘支撑,处于发展领先的地位,而日系品牌则与之相悖,这恰好给中国品牌创造了机会。
泰国是东南亚联盟中的重要成员,其汽车工业水平和国土面积比新加坡更具优势,而经济水平又较老挝、缅甸、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东盟盟国要高。换言之,泰国既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又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消化这些车型,还可以向其他东盟国家出口汽车,有着更广的辐射面。
东南亚是一个仍未被挖掘的蓝海市场,拥有庞大的发展潜力。东南亚人口超过6亿,去年全年的汽车销量为279万辆,虽然总量不大,但放在全球市场依旧是一个较大的体量。东盟近年的经济水平发展较快,人均拥车量却不高,整体汽车普及率不到20%,市场需求量可挖掘度非常高。
泰国是全亚洲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第三大汽车出口国,汽车年产量为200万辆,而本土市场的销量规模仅为100万辆左右,每年有一半的汽车产量在为出口服务。中国品牌在泰国建厂或布局,不仅能吃透泰国新能源车市场,还可以覆盖东南亚市场,对于销量扩充有着极大的帮助。
尚待开发的蓝海和政策优待,引来中国车企入局
除了尚待开发的市场份额,泰国给予新能源车发展的政策支持,也是吸引中国车企“走进泰国”的重要原因。泰国计划至2035年,主要围绕零排放汽车、下一代汽车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三个维度,打造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
为了令泰国成为全球电动车及其重要零部件的生产基地,泰国提出了“30·30”政策,即在2030年前要实现零排放汽车产量不低于汽车总产量的30%。以年产200万辆为例,零排放汽车要占60万辆。去年全年,泰国累计售出的纯电动车仅为3994辆,预计今年将突破一万辆,相较60万辆的目标还非常遥远。
因此,对于目前纯电动车普及率较低的泰国而言,“30·30”政策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泰国不仅加大对充电设施的建设,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电动车消费优惠政策,像是降低80%的电动车税费。
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海外车企进入泰国建厂,泰国还对高科技、智能电子、电动汽车产业给予土地、用工、税收等方面的投资优惠政策。不过,前面也提到,泰国不仅仅需要海外车企通过建厂增加产能,还要求掌握先进的核心技术。这样的做法就好比我国当年以合资形式引入大众汽车,让自主车企学习先进造车技术一样。如今,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已经在泰国建立了生产基地,而比亚迪也有望在罗勇建设电动车制造工厂。
中国品牌电动车在泰国占九成销量份额
泰国目前的新能源车市场体量虽然不大,但也有超十个电动汽车品牌进驻,其中中国品牌车型占据主导优势。上汽名爵于2019年在泰国推出了首款电动车型MG ZS EV,随后又推出了MG EP,即国内的荣威Ei5车型,两款车型占据泰国电动车销量超9成的份额,实力不容小觑。长城汽车于去年10月在泰国推出了好猫车型,上市两天内便收获了六千张的订单,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
比亚迪已经将ATT0 3车型导入泰国市场,即国内的元PLUS车型。五菱凭借Air EV在印尼站稳脚跟后,又将计划进入泰国。吉利将以宝腾之名向马来西亚导入吉利的纯电动车型,预计未来也会在泰国见到其身影。随着泰国新能源车市场的愈发壮大,以及中国汽车品牌的纷至沓来,相信中国电动车将在泰国市场大放异彩,甚至超越日系车在当地的市场地位。
中国品牌在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大获全胜,占据顶流位置,这给了中国汽车品牌走向世界、布局全球化极大的信心。以往中国品牌“出海”的目光主要聚集在非洲、中东、南美等地区,一定程度上能达到“走量”的目的,但难以令品牌在国际上建立影响力,因此不少品牌开始转战欧洲和美国市场,希望以此打响名号。如今,泰国对于新能源汽车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向全球车企抛出橄榄枝,对于中国车企而言,这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新机遇。它们不仅可以在此找到新能源车发展的新蓝海,实现销量的再一次腾飞,更可以泰国为支点,撬动东南亚板块的发展,为品牌布局东南亚新能源车市场提前铺路,以实现销量和品牌声望在国际上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