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当下,国内电池企业纷纷宣布在欧美国家建厂。相比于整车企业,国内电池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快也更加坚定。而在国内电池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同时,国外电池企业也纷纷扩大在国内市场的布局。能否借助这一轮全球发展电动车的浪潮,真正培育出几家中国自己的跨国电池巨头,将称为最大的看点。】
撰文|张 弛、编辑|禾子
(相关资料图)
近日,蜂巢能源宣布将在德国勃兰登堡州劳赫哈默再建一家面向欧洲市场的电芯工厂。这将是蜂巢能源在萨尔州(Saarland)霍伊斯韦勒(Heusweiler)建设pack工厂之后规划建设的第二家海外工厂,也是第一家电芯工厂,具有不小的战略意义。而在蜂巢能源宣布将在欧洲建立第二座海外电池工厂之前,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也都官宣了在海外建厂的计划。
根据SNE Research公布的2022年全球电池企业撞击量TOP10的清单可以发现,中国电池企业的军团作战优势非常明显。在排名前十的排行榜中,总计有6家中国电池企业入围。除了入围数量居多之外,国内电池企业的装机量同比增幅也是遥遥领先竞争对手。如果日韩系电池企业无法在后期高速增长,就很有可能被中国的电池企业全面反超。
但不得不说,中国电池企业的成绩更多还是依靠主场优势取得。如果从海外市场的业务量来看,2022年上半年LG新能源以25.6GWh排名第一,力压松下的19.9GWh,而宁德时代只能以16.2GWh排名第三。至于第四和第五分别是韩系的SK on和三星SDI。在国内电池市场竞争已经渐趋白热化的情况下,为了追求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国内电池企业也到了加速向海外市场拓展的时候了。
最近几年,欧美国家在发展电动车上不遗余力。从政府的补贴层面,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电动车在欧美市场上发展速度很快。但不得不说,欧美并没有太多的电池知名企业。无论是从体量还是从技术角度来看,都还远未到和中韩电池企业分庭抗礼的水平。
在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其不遗余力通过大规模的补贴来吸引日韩企业在美国建设电池工厂。从去年5月,拜登政府提出了规模1740亿美元电动车发展计划,将对新的电池工厂直接进行补贴;今年美国能源部也是持续给出补贴,为电池材料生产、加工、回收以及电动车相关基础设施提供财政支持。
至于欧洲市场,更是缺乏本土的电池巨头。如今唯一一家被称为“欧洲宁王”的瑞典电池企业Northvolt不过在2016年才刚刚成立。虽然手握550亿美元的订单,但苦于工厂产能短期无法释放出来,毕竟从开始建设工厂并调通产线还是需要不少时间。
在海外设厂,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光伏领域的贸易制裁在电池领域重现。毕竟除了中国电池企业之外,日韩电池企业在技术上和中国电池企业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一旦欧美国家挥起制裁的大棒,那国内电池企业可能在一夜之间丧失产品的竞争力。
从国内的电池出口数据,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欧美市场对于中国电池的需求之大。根据海关相关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口数量19.03亿只,同比增长36.76%,出口额达202.15亿美元,同比增长76.35%,其中出口到美国、德国、韩国、越南、印度、荷兰、日本、西班牙、波兰等地,合计占出口额的74.53%。但随着出口量的增加,我们面临的贸易不平衡压力也会逐渐增加。
当然在整车企业周边设厂,不仅能够大幅降低物流费用,也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对主机厂的响应。电池,作为电动车最核心的零部件。一旦供应出现问题,将直接影响电动车的生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时下国内的电池企业在技术上和日韩企业之间没有技术上的明显差异。甚至在体量规模、生产经验以及某些技术指标上还领先日韩电池企业不少。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在欧美当地建设电池工厂,无论是从为当地带来GDP、税收还是就业的角度来看,都会受到当地的欢迎。
在国内电池企业大举出海的同时,国外电池企业也没有忘记中国市场。它们对中国的投资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
随着中国电池企业白名单制度的退出,日韩电池公司在国内投资设厂的政策壁垒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加速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布局,享受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成长带来的红利,好处自然不言而喻。去年11月,韩国SK创新经营电池业务的子公司SK on决定投资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2亿元)建设在江苏盐城建设其在国内的第四座工厂,也是当地首座独资电池厂。其在国内的前三座工厂分别是,常州厂与北汽合资,盐城厂和惠州厂与亿纬锂能合资。
电池企业除了在国内布局电池总装产线外,利用国内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于电池上游进行布局同样也是较为常见的做法。去年10月,四川与美国雅保公司在眉山市签约了总投资达到5亿美元的雅保新时代锂电池材料工厂项目,计划将在2024年建设年产5万吨氢氧化锂生产基地。电池的红火必然带来对电池上游材料需求的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强对于上游的原材料的掌控,也会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点评
要成长为一家真正的国际化企业,光靠出口肯定不行。在欧美这样的汽车强国,直接建造电池工厂,去争夺更多的全球订单,将是国内任何一家有雄心壮志的电池企业的必经之路。在海外开厂,必然不会是一帆风顺,会面临当地包括法律法规,劳工福利等各种挑战,但是只有闯过了这一关,才能真正成长为一家全球性的大企业。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