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花大力气培育了几年的新能源增长势头,今年算是栽了。明年如果还不能解决政治问题,新能源市场可能将更加不妙。
(资料图片)
作者丨孟华
编辑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全媒体
今年欧洲发生了不少事,对于新能源市场来说,坏消息远远多于好消息。
8月份,欧元区CPI达到9.1%,成为欧元区成立以来历史最高点。
CPI涨到这个份儿上,按照过日子的朴素逻辑,老百姓肯定要先顾基本需求,汽车消费这事,优先级要往后排。
“小反弹”于事无补
其实光看8月数据,似乎还不太糟。连续走跌13个月之后,8月份欧洲车市迎来了久违的增长,欧洲30个国家(相当于欧洲自贸联盟+欧盟+英国)的总销量为74.9万辆,同比增长3.4%。
不过,这点增长也只比2014年以来的最低点稍好。
以上这些国家,前7个月乘用车总销量只有722万辆,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8%。今年剩下几个月也不会有起色,全年负增长已成定局,没准儿跌幅比2021年还要深。
8月份,虽然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增长,仍有7个是负增长。其中电动车渗透率最高的挪威,大幅回调,跌幅达到24.7%。
8月欧洲最大的4个单一市场:德国乘用车销量19.91万辆,同比上涨3%,环比下降3.3%;法国乘用车销量9.14万辆,同比下降7.1%,环比下降15.4%;意大利乘用车销量7.12万辆,同比增长9.9%,环比大降35%;英国乘用车销量6.88万辆,同比下降9%,环比大降38.6%。
欧洲市场上比较活跃的十几家车企当中,也仅有亚洲生产商,诸如丰田、马自达和现代表现尚可。
就连去年高歌猛进的新能源,也盛景难寻。还是列举8月份最大的4个单一市场:
纯电动车板块,德国销量3.2万辆,同比上涨10.9%;法国销量1.23万辆,同比上涨26%;英国销量1万辆,同比上涨35.4%;挪威销量0.92万辆,同比下降22%。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板块,德国销量2.47万辆,同比上涨0.9%;法国销量0.69万辆,同比下降7%;英国销量0.39万辆,同比下降23%;西班牙销量0.28万辆,同比上涨3%。
单看这几个数据,似乎比车市整体好多了,但和中国这边动辄3位数的增长,已经拉开了层级的差距。联想到2020年双方还你追我赶,恍若隔世。
政府补贴快速退坡
2020年的时候,欧洲各国政府“救市”的劲头十足,纷纷给新能源补贴加码,刺激了一波市场;而当时中国补贴正在持续退坡,双方补贴此消彼长,这才能掰个手腕。
现在,欧洲各国政府的财政都相当不乐观,补贴快速退坡。
2022-2024年,德国将4万欧元以下车型的补贴分别更改为6000欧元、4500欧元、3000欧元;4万-6.5万欧元车型的补贴分别更改为5000欧元、3000欧元、0欧元;6.5万欧元以上车型则没有电动车补贴。
7月份,法国将4.5万欧元以下纯电车型,补贴调降了1000欧元,改为5000欧元;4.5万-6万欧元纯电车型,补贴改为2000欧元;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取消补贴。
英国在6月份就取消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补贴,目前仅剩3000欧元的纯电补贴,明年可能也要取消。
总的说来,欧洲几大国比中国补贴上的晚,巅峰力度相当,但是退得太快。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态度,比中国要严厉得多。
明年开电动车可能更贵
屋漏偏逢连夜雨,消费者拿到的补贴快速缩水,电动车的使用成本则快速提升。原因自然是居民电价的上涨。
欧洲今年夏天河流水位偏低,以及俄罗斯石油、煤炭和天然气都受到制裁,导致电力作为二次能源,其价格飙升。
在8月底,法国、德国明年交付的电力期货价格都冲破了1000欧元/兆瓦时,达到历史高点。就连对俄罗斯能源依赖性很小的英国,远期电力价格也从242英镑飙到现在的1000英镑/兆瓦时,比法国、德国明年期货价还高。
这意味着,批发价就已经达到1欧元/度电和1英镑/度电的水平了。
入冬以后,随着天然气和煤炭价格的进一步上涨,电价还得涨。德国政府降低了天然气增值税(由19%降至7%),但杯水车薪。政府还重启了此前被绿党狠批的褐煤发电项目,以降低对发电用天然气的依赖。
今夏以来,柏林居民已经接到两次天然气涨价通知,同时附加补缴费用账单。一个4口之家的独立住宅,今冬取暖+生活热水的天然气费用可能高达5000欧元。
英国已经将居民年度基础天然气和电力封顶价调高到3549英镑,明年进一步调高到6000英镑。调价频率从每年调整改为每季度调整。
法国则推动目前处于停机状态的32座核反应堆重新入网发电,缓解当前的局面。
看英、法、德对入冬能源紧锣密鼓地安排,就知道他们都对与俄和解不抱任何希望。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普涨,但对于欧洲,要紧的还不是价格高低问题,是够不够用的问题。
现在的德国电价是0.469欧元/度,和期货价格比起来还算仁慈。但同样的行驶里程之下,充电已经达到了加油成本的50%(按照百公里油耗7升、耗电15度来算)。如果达到1欧元/度电,电车将比油车单位里程的行驶成本昂贵。
这就是欧洲消费者即将面临的现实。
看不到问题解决的希望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欧盟+英国对俄关系的是非曲直。但作为参考,中国与澳大利亚发生政治分歧的时候,中国也制裁了澳大利亚的红酒、大麦、龙虾、牛肉等产品,而对于澳大利亚对华出口价值最高的商品——铁矿石,则刻意放过。
中国的铁矿石,80%靠进口,其中澳洲铁矿石占据进口比例的60%,也就是说中国往炼钢炉里填的近一半铁矿石,来自澳洲。
中国拥有全球铁矿总储量的12%,而澳洲占29%。只不过中国多数矿石品位不行,开采和冶炼成本高。
钢产量达到中国这个水平,已经不算刚需,中国正在压缩产能。铁矿石本身容易储存,也很容易马上找到替代。即便如此,中国对使用容易伤及自身的“双刃剑”,持谨慎和克制态度。
反观欧盟,对俄罗斯能源综合依赖度30%,其中天然气依赖度40%。
天然气存储代价很高,也存不了多少。而且,天然气对居民和工厂来说都是刚需。因为技术原因,替代很难在短时间到位。但欧盟对俄的制裁风格,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惜伤及自身利益。
欧盟可能对利益孰大孰小有自己的认知,但居民对此有深刻的痛感。9月中旬以来,捷克、法国和奥地利多国,连续爆发了多次民众大规模集会抗议,要求解决通胀、能源、食物等生活成本高涨问题。
但无论如何,从欧盟官方视角,看不到解决这一连串问题的希望。为了表明自己在做事,他们正在提一些零敲碎打、边边角角的补偿措施。
在这种多事之秋,车市作为消费和工业的双重引擎,重要性实际上是下降了很多。就连全欧盟达成一致共识的减碳政策,现在也被放在一边。劈柴、挖煤、订电热毯,碳排放要让位于迫在眉睫的冬季需求。
拯救地球的理想虽然漂亮,也得吃饱穿暖才有功夫考虑。
欧盟花大力气培育了几年的新能源增长势头,今年算是栽了。明年如果还不能解决政治问题,新能源市场可能将更加不妙。再蹉跎个一两年,难免被中国甩得更远,就连位居第三位的美国,届时也可能比不过了。【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