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消息!《汽车财经圆桌》第四期|专家透视新能源车基本面:新能源车板块还是YYDS吗?

  • 发表于: 2022-10-01 05:41:38 来源:搜狐汽车

【嘉宾核心观点】

·新能源车投资的“退热”,实质上是估值泡沫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的一次回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能源车的盲目扩张期和试错期已过,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后期面临的就是优胜劣汰,很难再复制合肥“抄底”蔚来的故事。

·A股和港股市场投资人相对更加务实,会更注重财务表现;对于现在的新能源车企业来说,第一要务还是扩大规模。

·新势力三强如果要达到盈亏平衡,大概需要1,250亿的年收入规模。

·主机厂不会持续处于“为上游打工”的状态,我们保持着一个相对乐观的态度。

·投资人应该关注的是,这家车企在所处细分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性。

·新能源车的长期投资价值毋庸置疑,投资人不必悲观。主机厂环节,建议关注不同车企的混动车战略、高端智能车发展战略的不同。

·单纯在软件方面发力而没有任何硬件理解的供应商企业,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走不远的。

出品|搜狐汽车 · 汽车咖啡馆

编辑 | 胡文静

在二季度领先反弹之后,新能源车板块整体持续下挫,跌幅高于大盘。至9月中旬,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盘中一度跌破万亿市值。

新能源车投资愈加被关注。一方面,巴菲特减持比亚迪、理想汽车高管减持理想股票的新闻频出,券商也警示偏股型公募基金对新能源配置比例达到A股历史高点;另一方面,著名经济学家任泽平放话“现在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没买房”。

分歧之下,投资者关注:新能源车赛道的基本面和投资逻辑是否已经发生变化?产业链上还有什么投资机会?

汽车财经圆桌是由搜狐汽车与搜狐财经联合主办的栏目,旨在通过对话汽车首席分析师、基金经理、咨询人士、汽车财经媒体人等行业专家,从资本视角解读汽车行业热点话题,发掘最具价值的汽车上市公司,把脉市场动向。本期汽车财经圆桌,希望立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基本面,从产业角度聚焦新能源车的产品布局、企业战略与盈利能力,探讨新能源车板块的未来发展空间。

【本期主持】

张丽玥 搜狐汽车事业部总编辑

【本期嘉宾】

张君毅 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

王德安 平安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

陈楚 汽车K线创始人

以下是对话实录(经编辑整理):

《汽车财经圆桌》:近期A股新能源车板块持续回调,跌幅明显高于大盘,原因是什么?

张君毅:最近二级市场对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投资不像前几个月那么火热,这其中确实受到了一些表征性事件的影响,比如巴菲特包括一些车企高管的部分减持。但这种“退热”,实质上还是之前新能源车投资一路高歌猛进、估值泡沫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的一次回调。

投资人更多地会关注企业特别是头部企业,是不是能真正有持续好的表现。客观来说,今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是很高,但整体车市表现并不是特别理想。从整个行业的毛利率包括企业的盈利来看,除了个别企业,大部分企业都不赚钱。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上半年新能源车投资高歌猛进,有一部分是长期以来看好新能源车赛道的资金,但还有一部分的确是一些热钱,他们没有地方可去,所以转移到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中来了,一二级市场上无论是投材料的,还是投医学、投消费的,他们都在往新能源车赛道上去拱。那当整个市场反应不能完全持续的情况下,大家自然要去寻找新的话题,出现了投资热点的转移。

另外,我们最近也看到了一些车企在谋求港股上市,他们募资的情况、上市的表现,对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的投资也都是有所影响的。

陈楚:就像张总说的,现在投资热点已经发生了转移。之前热钱都扎流入新能源,我们也看到今年新能源其实有一个高点,但是从大概六七月份就开始一路往下走了,也就是说上半年还是OK的,但下半年整个全球大环境包括经济基本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整个A股大盘这两个月也在持续回调,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的回调也是情理之中。

另外,我觉得现在整个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的投资,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期,比如刚刚说到巴菲特、理想高管的减持,还有特斯拉的拆股,这些都表明不管是从业人员还是投资者,对新能源都处在一个去泡沫化的阶段。

而且更重要的是,新能源车企真正能盈利的其实不多,做这个行业的现在基本上家家都是在赔钱,传统企业是拿着燃油车挣的钱去补贴新能源,然后新能源车企基本上就拿着投资者的钱使劲烧。

《汽车财经圆桌》:回归到行业基本面来看,我们看到新能源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除了“蔚小理”,二线新势力、传统车企“创二代”开始跑出;行业关于技术路线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应该怎么看待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格局?

王德安:在燃油车领域,其实自主品牌是算不上是特别成功的一股势力。虽然说有一定的份额,但是没有太明显的品牌突破。但新能源车尤其是新能源的智能车,会使得本土车企的优势突显出来,比如供应链、智能化方面的本土优势,而且我们本土车企相较于全球汽车巨头转型的历史包袱也比较小。

根据我们的判断,中国汽车的整个内销+出口的规模大概是在4000万台/年。在这个4000万的蛋糕里,我们认为自主品牌能分到的份额在70%左右。

从价格带来看,在20-40万元的区间,虽然说现在自主品牌及一些新势力的赛道主要是集中在这个价格带,但我们认为,自主品牌有可能凭借更强的产品力和对用户的深刻理解,去跟合资品牌包括特斯拉进行正面PK。

10-20万元的区间其实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相对还比较低,我们认为一个重要赛道是混动车。现在除了比亚迪,其他企业的基数还是比较小的,但是混动车的空间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认为,在混动车的领域,本土的自主品牌,尤其是有传统动力基础的传统车企会有比较多的机会。

《汽车财经圆桌》:从上半年来看,“蔚小理”增长放缓、亏损扩大,比亚迪成为国内电动车企业中能够盈利的少数派。应当如何看待电动车的盈利能力?

王德安:比亚迪这两年的爆发是过去十几年深耕电动车的一个结果,特斯拉也是,在盈利之前都经历了漫长的投入期。我们可以看到,比亚迪在做电动车之前的单车均价也不高,但是电动车有了规模之后,他又推出了一些价格进入到合资主流价格带的车型,比如汉、海豹、唐。

除了比亚迪,国内其他车企的新能源业务营收规模还不高,而且电动车从有规模走到有利润还需要一个提升单车价格的过程,比如二线造车新势力的当务之急还是提高毛利率和品牌形象。

对于头部造车新势力,他们单车均价比较高,但是销量规模还比较小,研发、渠道的投入又很高,所以我们也有一个判断:新势力三强如果要达到盈亏平衡,大概需要1,250亿的年收入规模。

对于传统车企,他们在新能源车赛道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投入也比较高,如果现在能把新能源车的毛利率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我们认为就已经很不错了,净利率的转正还需要更加漫长的时间。

陈楚:长城、吉利、广汽这些传统主机厂的新能源板块如果单独拆出来的话,上半年基本上都是亏损的。吉利亏了差不多7个亿,而且吉利只单算了极氪品牌,还没有算几何品牌;岚图去年亏了7亿多,今年上半年又亏了7个多亿;蔚来、理想、小鹏三家上半年的亏损也在扩大,达到近百亿。

我们也看到,现在很多新势力品牌,不管是埃安、岚图、欧拉,还是零跑、哪吒,他们对融资的需求是非常强的。但我认为,新能源车的盲目扩张期和试错期已经过去了,汽车产业不可能去无限地这样进行盲目扩张。很多新势力背后都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但我觉得现在不可能都像对特斯拉一样,给你18年甚至20年的时间去实现盈利改善。

所以对于盈利能力差的企业,我觉得后期就是优胜劣汰。如果说想复制合肥“抄底”蔚来的传奇,说因为自己被某个地方政府投资了、需要的时候地方政府救一救,我觉得以后挺难的。

从最近很多大型企业新能源品牌的融资、上市情况,包括现在股价走势,其实都能明显看出来,现在市场对他们的态度,其实是比较担忧谨慎的。

张君毅:实际上,企业是追逐毛利率、净利率,还是规模本身,也是受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偏好影响的。新势力企业前几年在美国创下市值神话,因为当时的北美市场大家更多追求的是电动车的想象力,但在A股和港股市场,投资人相对务实,会更注重财务表现,都会计较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

但说到底,汽车本质还是一个规模性行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单纯追求毛利率是“长不大”的,“长不大”也就意味着无法改善自己的成本、毛利。所以通过一定亏损扩大自己的业务,是这些新企业或者后来者新进入市场的一个必然趋势。

就像刚刚说的,产销规模是驱动整个汽车市场的根本,尤其是现在供应链紧俏的时候,供应商给哪家车企保供,也是看他的销量。所以对于现在的新能源车企业来说,第一要务还是扩大规模,一年只有十万台左右的销量是不够的。

另外,我们也看到有车企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溢价能力。这个过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一方面不是说卖得贵就一定利润高,主要还是看赚的是供应链的钱还是品牌溢价能力的钱;另一方面是说,是不是契合他自身能力的发展,比如很多传统车企学习新势力,是有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状态,很多企业会把他的经销商当成包袱,但我个人认为,他们还是得找到一个最终的平衡点。

《汽车财经圆桌》:从车企上半年的盈利情况来看,下游的主机厂利润受到上游挤压,行业也在热议“车企为上游打工”,这种行业利润向上游转移的发展趋势能否有所改变?

张君毅:这次上游价格、利润的暴涨其实有很多原因造成的,也不单是汽车行业。一是全球的大宗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二是地缘政治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三是有这样的诱因以后,所谓“掮客”也在中间炒作,最后造成了局部的不平衡和不匹配。

当然,市场也在不断自我修复,比如现在有些企业正在考虑向上游延伸布局“买矿”,有些车企也在调整供应商结构,希望改变一两家公司垄断的局面,慢慢地大家也会进入到一个综合、平衡的状态。所以长期来说,我们还是保持着一个相对乐观的态度。

这个产业链的钱就这些,车价也就这样,所以企业一方面会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产生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他也会去挤占上下游的一些利润,进行利润池的重新分配,这会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

王德安:的确存在这个情况,因为电动车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但结构还不成熟,各个环节的供需有自己的节奏,所以某个环节如果出现供需不匹配,会导致有些环节的周期性紧缺,再加上有些环节的集中度很高,就会出现一个非常高的利润。但我对最下游这块不是很悲观,主机厂不会持续处于“为上游打工”的状态。

因为从一个更长远的周期来看,横向上,车企的盈利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想象空间是很大的;纵向上,随着机械硬件和电子架构的集成化发展,再加上有了数据和用户,主机厂在产业链上,相比过去单纯做硬件的集成者,会有更高的话语权。而且我们觉得假以时日,如果最后的洗牌完成,主机厂的集中度可能也会跟着提升。

陈楚:补充一下,其实PHEV销量的激增也能说明很多问题。我跟一些车企做采购、研发的人聊天,他们现在大力推动PHEV和混动车型的销量,一个目的也是去降低纯电动车电池采购的巨大成本。

《汽车财经圆桌》:怎么看待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的投资机会?

王德安:我觉得投资人也不用悲观,因为新能源车会是一个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业,这点是确定无疑的。

主机厂方面,行业转型中的主机厂处在一个相对投入高的状态,燃油车基盘被挤压,新能源又短期处于亏损,所以我们关注的重点会是,新品上市带来的边际变化。车企在一个时间点选择推什么新品,新品的定位、新品的特色都反映了车企当前的一个思路。

我们会建议关注两条线,也就是不同车企混动车战略、高端智能车发展战略的不同,比如混动车你是选择同一台车既有燃油版又有混动版,还是把混动车当成一个全新的车型,或者你的混动车是走规模路线还是把混动当成一个高端配置去做?智能化也存在这个问题,是用硬件堆料走高价高性能路线还是走规模化智能路线?不同的车企会有不同的考量,那么最终还是落实到产品上,是不是能得到消费者持续的青睐。

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两条线上,谁的速度比较快,谁能够比较快地把规模做出来,并且对细分用户的理解更深刻,那么这样的主机厂相对来讲会取得领先优势。

零部件方面,随着机械硬件和电子架构的集成,整个供应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现在主机厂在加强对供应链的把控,都在找二供、三供来保障供应链,所以对于本土的零部件企业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机遇;而电子架构的集成也会带来域控制器的增量,包括这个软件模块也会有很多增量,那本身就处在这个赛道的,有积累的、有独特壁垒的企业,就会有更多的发展机遇,这在资本市场其实也表现得很明显了。

另外,主机厂特别重视全球化战略,所有头部的主机厂都会有一个目标说我海外做到多少,那么就势必需要一个全球化的供应链。所以我们认为,在全球化方面有所布局的头部传统零部件企业,也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张君毅:首先,我不建议很多企业去跟比亚迪做比较,为什么呢?客观来说,比亚迪如果不造车,其实市值早就突破万亿了,因为大家更多是把他当作一家电池企业。这几年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发展得特别好,有产品成熟的因素,也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除了比亚迪,其他车企大部分都还是以整车制造为主的。那投资人要关注的就是,这家车企在这个细分市场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性,或者说他在市场中的占比会有多高,说白了他所定位的人群是不是愿意买他的车。

零部件方面,其实大家也可以发现,现在一部分的零部件日子是比主机厂好过的,特别是一些Tier2的零部件公司,他处在一个相对垄断的地位,在这个细分领域中非常强势,使得他能够获得很多资源,而且这里面不是单纯由技术主导的,如果企业有很强的成本管控能力,他也可以做成细分市场的一个龙头。

而对于一些过去大家都在追求的一些新兴的智能驾驶,比如智能座舱、半导体这些,其实他们的光环其实慢慢地在褪去。大家应该更多地还是要在商言商,看企业自己是不是一个可持续的供应商。因为国内的资本市场跟欧美特别是美国不是特别一样,所以我们虽然强调“软件定义汽车”,但事实证明,单纯在软件方面发力而没有任何硬件理解的公司,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走不远的。

陈楚:车企方面,我个人更关注一些目前估值比较低,但在新能源领域蓄力比较深的汽车企业,比如像吉利,确实现在看着市值就几百亿,但不管是从销量规模还是从企业整个发展布局来说,这个价格都是不太应该的。

还有商用车,因为商用车已经一直低迷很长时间了,当然前段时间一些客车股票因为一些概念热炒表现比较好,但整体来看,我认为商用车公司现在也已经慢慢地到了一个估值的洼地。如果企业后期能够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车领有一些突破的话,我会觉得现在这个板块也是比较值得关注的。

经销商方面,上半年经销商其实都挺惨的,我觉得随着企业自己的布局,不管是二手车还是售后业务,下半年应该会有一个好转。

*注:本文内容仅代表嘉宾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