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造车又有新动作了。
10月18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布两款自主研发的电动车:两厢车Model B和电动皮卡Model V。加上去年发布的Model E、Model T、Model C,这家以代工而举世闻名的公司已经发布了5款车。
72岁的鸿海科技集团创始人郭台铭说,他的生日愿望就是坐进自家打造的电动车里。这个剧本很熟悉。此前创维集团造车发布会上,创始人黄宏生也说过类似的话——“我的愿望是到任何地方出差,都能有我们创维的车来接送”。
【资料图】
造车,创业者的终极愿景
一句“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精准表达了各行业大佬创业版图的终极欲望。民用机械领域的工业明珠——汽车,这个曾经高不可攀的行业正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的加速而变得触手可及。这无疑是富士康,或者说鸿海集团进入造车领域的外部有利条件。
而从这家公司自身发展角度考虑,“全球最大的iPhone代工商”名头很响亮,但毕竟业务有些单调。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苹果分配给富士康的毛利率只有8.31%。看上去,后者已经到了不得不寻求Plan B的境地——当然,走的还是代工的老路,只不过这次换成了电动车。
在郭台铭看来,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既然能造iPhone,那造电动车也是“易如反掌”。根据鸿海集团现任董事长刘扬伟公布的计划,公司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据5%左右的市场份额,同时,其希望达到每年代工生产50万至75万辆电动汽车的能力。
在10月18日的科技日上,鸿海集团公布了一些实质性进展。比如,去年科技日上公布的Model C,今年公布了量产版本,并且预购三小时订单突破了 1.5万辆。
据悉,Model C是鸿海与裕隆集团2020年合资成立的鸿华先进开发的首款电动车,也是基于MIH模块化平台量产的首款车型,预计2023年下半年交付。
此次科技日上公布的另外两款新车Model B和Model V,前者以Model C平台为基础,具备450公里的续航里程,百公里加速 6.6秒。Model V则是电动皮卡,在设计上拥有1吨的载重能力及3吨的拖曳能力,采用两厢式5人座的空间设计,该车被鸿海描述为“完成乘用车及大型商用车中间拼图的里程碑”。
觊觎汽车领域已久
虽然看似汽车界的新人,但鸿海集团早已盯上了这个支柱产业。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5年,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就收购了台湾安泰电业100%股权,开始进入汽车电子领域。2013年,其相继成为特斯拉、奔驰、宝马等车企的供应商。2014年,富士康宣布与北汽合作,共同投资研发生产制造新一代动力电池。2015年,富士康联手腾讯、和谐汽车共同创办了和谐富腾,但后来黄了……
2020年,鸿海集团官宣造车,与台湾裕隆集团合资成立鸿华先进,成立MIH联盟外,也陆续与拜腾、吉利建立各种合作。
2022年,富士康收购美国商用电动轻型卡车供应商Lordstown俄亥俄州的工厂,成立北美电动车制造基地;并与另一家电动汽车企业Fisker合作造新电动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鸿海集团并不是人们普遍理解的“新势力造车”。从他们的话语中,这家公司既要将自研的车型卖到全球5%的份额,又要在代工业务上有所建树,野心不小。
代工模式能长远吗?
事实上,随着近几年造车资质的收紧以及资金投入的问题,一些造车新势力一开始只能选择代工模式。比如蔚来曾找江淮代工,理想曾让力帆代工,小鹏曾找海马代工。但后来,出于对品控的要求和对品牌口碑的重视,“蔚小理”都建设了自有工厂。
整车厂纷纷建设自有工厂,以前的代工方式现在受到了一些压制。目前无法确定的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到底是多品牌化,还是高度集中化。多品牌化就是指,一家代工商加工好几个汽车品牌的车,相当于车企负责工程设计,代工商负责制造。这也不失为一种商业模式。
就目前来看,富士康还是朝这个方向迈出了一步。2022年5月,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收购了一个厂房,10月,其与美国电动车公司INDIEV签署合作,协助代工制造原型车。今年富士康还与泰国石油集团合资成立电动车公司Horizon Plus,为当地企业提供代工服务。
有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造车利润再低也比手机高。新能源汽车未来60-70%都是电子化元器件,而富士康造iPhone积累了丰富的电子器件生产经验。
根据鸿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所说,目前该集团在全球ICT领域的市占率达到40-45%,而电动车代工业务占比还很低,其目标是在电动车领域也达到同样的水平。不仅如此,他还号称要成为电动汽车领域的安卓。
目前,外界对富士康造车认知更多的是代工,科技日上这家公司也没有过多地讨论其自主研发方面的规划。不过,造车虽然门槛变低,但如果自己成为一家汽车企业,需要研发、工程、制造等各领域的投入,这仍然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赌局。而在电动车领域拓展老本行,既能开辟新业务,又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成功率或许会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