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索尼造车,本田亦有所图

  • 发表于: 2022-03-06 11:41:49 来源:搜狐汽车

3月4日,本田和索尼对外宣布就移动领域签署战略合作,未来双方将联手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同时提供商业化的出行服务,首款车型将于2025年开始销售。这一消息意味着,索尼的造车之路迈出实质性的重要一步。对于本田来说,携手索尼造车亦有所图。

其实,此次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基本协议书,是并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类似是一种意向协议,包括联合开发协议和合资协议还需要进一步协商。双方将在2022年内成立新合资公司,预计将负责规划、设计、开发和销售电动汽车,但不拥有和运营生产设施。

从目前达成的协议来看,预计本田将负责首款车型的生产制造,为新车产品开发能力、车身制造技术和售后服务管理提供经验;而索尼则负责其移动服务平台的开发,索尼将在影像传感、通信、网络、各种娱乐技术的开发和运营成果进行优势结合。

作为日系三剑客之一,本田汽车一直押注于混动车赛道,电动化进程迟缓。直到2021年,本田汽车才发布全面电动化“三步走”战略,2030年计划在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份额达到40%,2035年达到80%,直到2040年才100%实现电动化转型。为了实现转型计划,本田汽车打算投入约3015亿元,并在5年内推出10款纯电动车型。

同时,本田中国也发布了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同时发布“e:N”系列五款全新车型,东风本田的e:NS1(参数|图片)和广汽本田的e:NP1(参数|图片)首发,两大品牌将新建纯电动车新工厂,计划2024年陆续投产,全面迈进电动化新时代。

也就是说,本田汽车目前自身在电动化上也是零起步。实际上,日系三剑客在电动化赛道上都是失位。日产甚至还搞出了一个三缸混动,直接导致奇骏(参数|图片)成为市场牺牲品。丰田则是与比亚迪合作研发新车型。

再说一下索尼。

有报道称,索尼造车的想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根据一位知乎网友在《如果索尼做汽车,会是什么样子?》问题中的回答,索尼能源部门在上个世纪 60、70 年代曾有过使用锌空气(Zn-Air)型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燃料的想法,但由于“索尼牌汽车”在当时只是一个试验平台,所以这台“新能源汽车”并没有在当时面世。

但不得不佩服,索尼这样科技企业天马行空的想法。

到了2018年,吉田宪一郎接任索尼CEO时,就有消息传出,“希望索尼能制造出一些“可以动的东西”推出市场“,被认为索尼要进军汽车行业。当时,他瞄准的不只是高尔夫(参数|图片)球车还有扫地机器人之类能够移动的东西。

当时,市场认为“索尼造车”也并非绝无可能。在无人驾驶技术领域,索尼在硬件层面上还比其他科技企业占有一定优势。在2018年早期公布了 SC-1 概念班车和 AI 出租车约车系统的概念方案。

之后的时间里,索尼毫不掩饰对于进军汽车市场的野心。直到2020年CES展上,索尼推出了VISION-S概念车,封闭式的扁平造型前脸,搭配贯穿式的LED日间行车灯,溜背车型以及贯穿式的LED尾灯组、上翘的小鸭尾造型,并搭载了索尼自研自动驾驶技术,在当时来看还是比较时尚设计。

此时,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索尼这一次并不像只是一次技术展示,而是要动真格的。

到了2022年CES展上,索尼集团CEO吉田宪一郎宣布:索尼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在春季设立负责纯电动汽车部门,并正式展出了名为“VISION-S02”的SUV概念车,是一辆全尺寸纯电SUV车型,配备前后双电机组成的四驱系统,最大功率为400KW,0-100公里加速4.8秒。

同时,索尼宣布成立索尼移动公司(SonyMobilityInc.)。

由此可见,即便是没有本田汽车入伙,索尼造车也是箭在弦上。双方合资合作,能减少彼此造车的风险,同时本田将为新车赋予丰富的造车经验,而索尼则只需专注于移动服务平台的开发,以及影像传感、通信、网络、各种娱乐技术的开发。

本田汽车在汽车行业颇有建树,不过随着电动化和智能化大潮来临,本田动力略显迟缓和偏离轨道。在已经失去先发优势的背景下,本田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电动化进程,电池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部件之一,本田正从多个方向研究下一代电池,其中包括自主研发的全固态电池,并与电动车电池研发公司SES签署共同开发合作协议,将继续共同研究打造安全、长续航、大容量的下一代电动车电池。

在智能化领域,本田无疑是被拉下了不止一个身位。即便是在中国市场无往不前的大众,在智能化上也在寻求与华为合作。本田虽然在智能安全上有一定建树,但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已经严重滞后。所以说,本田汽车正是看中了索尼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优势。

索尼自2015年开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拥有包括自研的激光雷达在内的多种传感器,以及拥有5G远程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以及面部、语音和手势识别系统等先进技术,所以双方合作对于本田来说也能快速贴上科技属性标签。

本田CEO三部敏宏表示:“我相信这一联盟将我们两家公司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为移动出行的未来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目前,不少车企选择跨界造车,小米、苹果、立讯精密、索尼等都已进入赛道,在不具备全方位技术积累的前提下,选择联合造车不失一种最优选择。索尼造车已经走进现实,苹果汽车何时才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