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车企混改有了新进展。广汽集团17日发布公告,全资子公司广汽埃安增资共计融资25.66亿元,增资完成后广汽集团通过本公司自身及全资子公司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合计持股约93.45%,广汽埃安员工股权激励平台及广汽研究院科技人员持股平台合计持股约4.55%,3家战略投资者合计持股约2%,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广汽埃安混改具有风向标意义。作为一个成立不到5年的国有车企,今天广汽埃安已快速成长为“研产销”一体的科技公司,在智能电动汽车赛道处于领跑地位。从销量上看,2021年广汽埃安达12万辆,不仅遥遥领先其他国有车企,而且高于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从技术和产品上看,广汽埃安先后发布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超倍速电池技术、超视距召唤泊车、NDA智能领航辅助等行业引领性科技成果,其产品已“反向输出”同集团其他合资企业,被业内称之为“埃安现象”。
不过,在广汽埃安领跑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优势能否持续的担忧。毕竟,和北汽新能源、长安新能源一样,广汽埃安也是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国有车企普遍存在体制机制不活、对人才吸引和激励不够等问题。汽车工业在世界上是公认的竞争性行业,如果没有先进灵活的体制机制,如果不能吸引足够资金和人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持续发展优势的。
记得在一次论坛上,北汽集团原董事长徐和谊就曾对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表达了自己的“不服”,但又有些“羡慕蔚来的体制机制”,引发热烈讨论。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有车企面临的窘境。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国内乘用车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快和深化国有车企体制机制改革就显得更加迫切。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国有车企改革并不容易。从过往经验来看,“混”而不改、“混”而难改的不在少数。应该说,此次广汽埃安混改方案有不少创新突破:一是激励力度大。股权激励覆盖794人,出资18亿元,覆盖全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及重要科技人员。二是激励模式新。科技人员跨企持股是国企混改制度创新之举,体现埃安对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视。三是锁定周期长。股权激励5年锁定期,远高于民企,为企业长远发展和战略实施提供了稳定制度保障。不少评论将之总结为“埃安混改模式”。如果这一模式能有效落地,无疑有利于激发经营管理和科技研发人员活力,增强广汽埃安发展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有人也许会说,国有企业混改不就是为了更快上市吗?尤其是当前新能源汽车还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通过上市打造融资平台,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已成为很多从传统车企分拆出来的新品牌套路。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理解未免肤浅或者片面。在现代经济社会,资本固然是企业用于创新的杠杆,但对于一家有梦想的企业来说,上市融资绝不应是其混改的最终目的。“混”只是形,“改”才是实,混改的真正目的在于改掉束缚企业发展的不合理条条框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三年行动在质和量上都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但改革在一些企业和行业中仍存在不平衡现象。与其他国有车企相比,今天广汽埃安的混改已跑在了前列,但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点上,面对中央提出的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新要求,广汽集团作为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企业,还需要以埃安混改为新的起点,自抬标杆,加压奋进,实现更多新突破。(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忠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