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这大腿,吉利不好抱

  • 发表于: 2023-05-11 06:47:33 来源:搜狐汽车

本周汽车业发生了几桩让人意外的事情。这包括合资车企起亚要求管理岗员工轮休一年,被指变相裁员;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开启了本土车企战略联盟合作的“破冰之旅”。这两件事情并没有故事交集,但如果从对市场发展契机上来看,两者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就是,车市要变天,车企开始寻求更多的方式来抵御风险。5月9日,吉利汽车与长安汽车宣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

从“掐架”到“牵手”,吉利长安也打不动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安和吉利迅速结盟,有点出人意料。尽管车企之间的各种联盟层出不穷,但初闻长安和吉利的故事,直觉上还是颇为不习惯。要知道,这两家车企的产品定位及目标用户较为相似,说为“宿敌”并不为过。而且在不久前双方还因设计问题爆发“抄袭门”事件,能够在如此短时间内“化干戈为玉帛”,令市场颇感意外。

显然,双方希望通过未来新业务展开合作,抵御市场风险,产生“1+1>2”的效果。但话说回来,轱辘哥同时认为,合作是否就一定能打好未来的仗也很难说。首先,新业务层面的合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另外,车企之间普遍有面和心不和的现象。那么长安和吉利的合作,是否又会再步后尘呢?

各有筹码,也有共同缺陷

对于长安和吉利的结合,很多业内人士的反应是惊诧——这是“宿敌”结盟。当然,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当下的汽车产业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车市面临销量增长乏力的困境;另一方面,汽车产业正向新四化转型。于是,在车市寒冬与行业巨变的双重力量交织下,抱团取暖在此时不失为一种最优选择。

虽然长安和吉利都是国内前五的车企,目前都不存在生存压力,但市场内卷带来的成本增高,利润减少,谁都不能避免。正因如此,在这种环境下,车企之间的合作如果不能广泛而深入,很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安和吉利深谙此理,所以我们能从合作协议中看到,合作项目可谓是无所不包,几乎囊括了双方目前所有的业务范围。其中,智能化电动化是双方合作的重点。在新能源领域,双方将就电芯、充换电技术、产品安全等进行合作。而在智能化领域,将围绕芯片、操作系统、车机互联、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展开合作。

在轱辘哥看来,长安和吉利各有优势,长安的强项在于全方位技术研发,新能源上下业务链的打造;而吉利强在效率,以及旗下多品牌之间形成协同共享优势。虽然双方不涉及资本层面,但仍可实现诸多优势互补,至少可通过供应链整合及研发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显然,双方目前都面临新业务的发展瓶颈。现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技术路线不明确,没有那么多钱去做试错,形成联盟后能分摊研发成本。而这也是长安和吉利,在未来的合作中,可以预见到的。可以看出,这是一场有准备、有目标、有决心的强强联合。

车圈掀起合作潮,但真正共赢少

在长安与吉利合作获得盛赞的同时,对合作的质疑声也浮出水面。从理论上说,愿望挺美好,合作进行的时机也正当时。但在现实中,抱团不一定能取得了暖,从过去车企之间的合作案例来看,真正因为合作做强的个体并不多。

其实,近几年车企们抱团取暖现象非常多见。比如国际车企之间,大众和福特在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的联盟合作;通用与本田在动力总成研发以及出行领域进行合作。自主品牌方面,一汽、东风和长安三大央企组成的T3出行联盟;广汽集团前后与奇瑞、上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造车新势力蔚来与小鹏在充电网络达成合作。然而,从效果来看,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此次长安与吉利之间的合作,是否也会“雷声大雨点小”,还有待检验。

毕竟合作会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资金不足、沟通不便、无法融合等,都会导致项目落地困难的情况。当然,有合作必然就有分歧,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如何在合作中学会信任对方,是一个重要的课题。长安和吉利两个如此大体量的汽车集团,能够在第一时间破除层层障碍,走在一起相互合作,一来说明他们有足够的决心,另外也反映出两大车企领导的前瞻眼光。

长安和吉利的合作,绝不是所谓的“抱团取暖”,而是在降本共盈的基础之上博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历了越来越多合作失败的案例后,我们更希望看到两家大企业能够在更大的格局下进行共创与探索,共同为市场创造价值。

无论是智能化电动化,还是出行领域的布局,这次合作内容均是两家车企深耕多年,且均取得初步成果的领域,因此双方的合作,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成本的降低。希望长安和吉利的合作接下来能有更大突破,实现中国自主品牌在新时代发展的历史跨越。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