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左茂轩 报道
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成为近年来产业投资中炙手可热的领域。不少车企抓紧建设新产能,也涌现出一大批有意进入汽车行业的造车新势力。与此同时,多个地方政府都希望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相关项目的招商引资。
(相关资料图)
不过,对于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否会出现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也引发了一些担忧。
“从总体上看,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中国目前阶段不存在过剩。但是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区可能产能过剩,有些企业也是产能过剩,想要平均达到80%的产能利用率,也不是各个企业齐步走。”2月17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专家媒体交流会上表示。
他指出,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是替代关系,真正要控制的是燃油车过剩,怎样把过剩的燃油车产能转化为新能源汽车,并利用好、处理好,才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能源汽车总体上看产能不过剩,特别是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如果不提前做好产能的准备,到时候供不应求,价值规律就开始起作用了,可能会涨价。
不过,他也表示,现在确实新能源汽车的厂家很多,1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竞争当中一定会优胜劣汰,最后集中到几家头部企业。
事实上,为了控制产能盲目扩张,工信部出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和发改委出台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是我国目前防止汽车盲目扩产与投资的主要法规。
不过,在苗圩看来,“利用产能过剩来控制准入,是南辕北辙。”
针对不同的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防止产能过剩。针对已有的这些新能源汽车资质的企业,在新上产能的时候,需要考察现在的产能利用率是多少;而对于从来没造过车又想造车的造车新势力,可以借鉴证监会的注册制改革的相关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多个地方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事实上,在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有一些地方政府确实越过了政府的边界,急于去招商引资,特别是招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新项目,这里面有的做得很成功,但也出现了很多浪费,最后把自己都陷进去。”苗圩表示。
他认为,地方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定要很好地总结一下前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不要重复已经犯过的错误。
地方政府财政出钱,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很好的利用财政进行风险投资的方式,但是不能作为第一大股东,因为不懂汽车,也不会管理汽车。苗圩指出,地方政府如果要做风险投资,最好也不要做领投而做跟投,这样就可以规避风险。
“企业如果真想造车,你就得真金白银地放里头,你成功了我给你奖励,地方政府可以表彰发个大奖状,你失败了,那我帮你收拾残局,不要陷到这个里面去。我们要认真地总结过去成功的做法,也要总结我们过去没管住的原因,要穿新鞋走老路,还是要用一个新的方法‘既支持发展,又防止盲目建设’?”苗圩表示。
下为苗圩针对记者就“新能源汽车是否出现产能过剩”提问的回答,有删节。
苗圩: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控制产能过剩,一直伴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
总体上来说,市场经济就是过剩经济,只有过剩才能够有竞争。我们年纪大一点的同志们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计划经济不过剩,那时候所有的商品要通过分配才能够得到,那是一种短缺经济。
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也只有过剩才能够促进企业的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可以给我们用户带来无穷无尽的好,价格在不断地下降,产品不断地提高,体验会越来越好。
从新能源汽车来说,我记得2021年有一个媒体报道,我们现在新能源汽车产能已经达到1000万辆了,可是我们当年的产量只有300万辆,产能不是严重过剩了吗?
可是大家没想到转过年来,我们新能源汽车发展到700万辆,如果没有2021年年底1000万辆的产能,去年如何造出7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呢?
所以,从总体上来说,这些年我们新能源汽车在快速增长,传统的燃油汽车是一个低速的增长,甚至连续三年下降,新能源汽车对燃油汽车完全是一个比较替代的关系,真正要控制的是燃油车的产能过剩,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怎么样把过剩的燃油汽车的产能转化成新能源汽车,把它利用好、处理好,这才是主要问题。
现在来看,去年我们2700多万辆的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达到25.6%,我估计今年新能源汽车很有可能增长超过30%,超过30%也就是900万辆,甚至有可能要达到1,000万辆。
如果新能源汽车产量为900万辆,按照80%的产能利用率(这是很高的一个产能利用率),那我们就应该有1,120万辆的产能,才能够满足今年的需求。而且产能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周期,我们还得考虑明年、后年以及未来的发展。所以,新能源汽车产能在中国目前阶段不存在过剩。
当然我这么讲是从总体上看,但是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区可能产能是过剩了,有些企业也是产能过剩,想要平均达到80%的产能利用率,也不是各个企业齐步走。
我们如果到市场上、到体验店去看一看,就会发现,有的企业在不断地降价、还可以发红包,但用户门可罗雀;有的企业交了全款,还得让你等一个月两个月。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客观、冷静地去看。从总体上来看,燃油车是过剩的,新能源汽车总体上看产能不过剩,特别是我们是在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如果不提前做好产能的准备,到时候供不应求,价值规律就开始起作用了。到那个时候就要涨价,至少不会降价,这是基本的情况。
现在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有一些地方政府确实越过了政府的边界,急于去招商引资,特别是招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新项目,这里面有的做得很成功,但也出现了很多浪费,最后把自己都陷进去。
比如说2016年以来新建的苏州前途、淮安的敏安等等这些企业,产能利用率都低于5%。像赛麟、拜腾、汉腾这些项目基本上都已经倒下了。
有的地方政府过于迫切了,有的是土地不要钱,甚至有的代建厂房代买机器设备,这不是地方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还有的地方政府财政出钱,吸引社会资本建立了产业投资基金,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用财政风险投资的方式,但是地方政府不能作为第一大股东,因为你不懂汽车,也不会管理汽车,无非就是手里有点钱。你如果要做风险投资,最好也不要做领投而做跟投,这样就可以规避风险。
新一届的各个地方政府都要启动内需,今年的经济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其中有一条,很多省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要进一步招商引资搞大项目,包括新能源汽车的项目。
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一定要很好地总结一下前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不会不犯错误,但是我们至少不要重复已经犯过的错误。
关于利用产能过剩来控制准入,更是南辕北辙。
新能源汽车的厂家目前确实很多,但100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竞争当中一定会优胜劣汰。最后集中到几家头部企业,但是也不断地有要新进入的和新上产能。
这里分两个情况。
已有的这些新能源汽车资质的企业,要新上产能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它现在的产能利用率是多少。如果产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几、百分之十几,那没必要去搞那么多的大项目,你先把现有的产能利用好,比如说设定一个80%(我认为80%就太高了,设定个70%、60%)的产能利用率,因为我们还要发展,还要运作出这个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但是产能利用率太低了,就不要再去新建。
难点在于怎么把握那些从来没造过车又想造车的造车新势力准入的门槛?
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注册制改革给我们一个启发。过去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也是审批制审核制,要求三年盈利,每年盈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5%以上等等。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放开改成注册制,就是我不审批了,由联交所去审查,证监会只审查联交所。我们借用一下,就是中央政府只审查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把好这一关,刚才我说了,你不要去带头,你的产业投资基金也不要去做第一大股东,这些东西要审查的。
然后,这些企业你只要敢真金白银地往我这个地方去投,我乐见其成,我可以给你营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投资环境,办事效率高一点,真正投资形成产品,这个事还是交给企业。
所以研究一个造车新势力更好的特殊条件,比如说过去拿着PPT,有的甚至打个样车,就说将来做这个事情,然后在社会上募集了很多的资金,最后没做成,还有的跑到美国去,这种事情绝对不能再出现了。
你真想造车,你就得真金白银地放里头,你成功了我给你奖励,地方政府可以表彰发个大奖状,你失败了,那我帮你收拾残局,但不要陷到这个里面去,更不要把政府准入的资质变成一个壳。
我们要认真地总结过去成功的做法,也要总结我们过去没管住的原因,要穿新鞋走老路,还是要用一个新的方法来体现我们“既支持发展,又防止盲目建设”?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