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时任中国一汽总经理的竺延风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自主品牌,我们要耐得住寂寞20年。
21年后的2023年3月3日,当竺延风从东风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上退休,全行业都在感慨一个时代已然结束。
(资料图)
现在,我们回顾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这20年,不由思绪万千——竺延风不仅准确预言了自主品牌经历的20年寂寞,还见证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时代的全面崛起,合资品牌被压制得节节败退。
某种意义上来说,竺延风的“20年寂寞”言论也是同时代的王传福、魏建军、李书福、尹同跃等车企掌门人的共同心声。正是他们耐得住寂寞,默默耕耘20年,才成就了今天产销超过百万的汽车集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汽车掌门人耐不住寂寞,急于求成,结果不仅欲速则不达,反而丧失了原有的基础,让企业陷入了困难境地。
笔者也是有感而发,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自主车企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期间过程一言难尽,好在出了相当不错的成绩,甚至把曾经的合资品牌拉下了马,成果令人振奋。
我们聊自主品牌20年来的发展历程,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面面俱到显然不现实,也不是几篇文章就能说得清楚的。今天笔者从产品类型突破、整合突破、技术路线突破三个方面出发,尽量还原出中国自主汽车发展历程。由于精力和能力有限,也受制于文章篇幅的限制,难免有疏漏之处,欢迎广大网友补充和指正。
技术路线突破
说起中国最励志的自主品牌,当属是比亚迪无疑。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开展汽车业务则是在2003年。
比亚迪涉足汽车业务的初衷是为了生产电动车,但彼时新能源车还处于萌芽阶段,市场都不看好。当年比亚迪宣布收购秦川汽车厂时,其股价顿时从18港元急跌到了9块多港元。王传福不得不出面解释:“我造车是因为看好电动车在未来的发展,而我所掌握的磷酸铁电池将会在12年后独霸江湖。我高兴,我任性!”
尽管王传福看好电动车在未来的发展,但是比亚迪推出的车型仍以燃油车为主,相继推出F0、G3、L3、F6、M6等车型,尽管收获了销量,但是在品牌和口碑上一直没有得到提升。
到了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内车市进入高速发展期,合资车企全面爆发,车型价格开始下探,在长城聚焦SUV,吉利从沃尔沃身上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比亚迪反而却陷入了瓶颈期,一方面是自家的燃油车型向上突破失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合资品牌过于强大。
比亚迪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最终还是把精力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的研发。2012年,比亚迪推出基于第二代DM技术的混动车型“秦”,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2015年开始,比亚迪相继推出唐、宋、元等王朝系列车型,随着比亚迪燃油车业务逐渐下滑,新能源车逐渐成为公司的销售主力,但此刻新能源车还是以B端为主,C端主要面向限牌城市。
当时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发展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电池续航不高,充电设施也少得可怜,产品设计平平无奇,众多新能源品牌在补贴退坡中犹如温水煮青蛙,有种一潭死水的既视感。
为了进一步激活新能源车市场,政府将特斯拉这条大鲶鱼引入中国市场,搅得整个市场叫苦不迭,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电动车市场开始转向消费驱动阶段。比亚迪抓住了这一市场机会,开始密集推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产品,2020年初推出刀片电池和2021年的第四代混动系统DM-i,迅速让比亚迪旗下的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成为爆款车型。2022年,比亚迪宣布停售燃油车,最终年销量超过180万辆,成为全球新能源车的市场销冠。
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长期积累终于收获了果实。
产品类型突破
2010年前后,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资品牌已然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中国汽车市场也初步经历了市场经济的多番洗礼,自主品牌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长城、吉利、比亚迪等企业被看作为彼时的造车新势力,自主品牌通过导入10万元以下的轿车产品而逐步被市场接纳。
解决了市场立足的问题后,自主品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对于长城来说,SUV是长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长城汽车前总裁王凤英曾这样表示过,“2008年有观点认为SUV在中国市场有巨大增长空间,彼时SUV在国内市场的占比仅为5%。长城抢占了SUV品类的空白,从一个品类中再塑造爆款。”
其实,长城汽车在2002年就推出了早期的SUV车型——长城赛弗,直到2011年哈弗H6的横空出世,成为众所周知的国民级神车,才让长城汽车彻底出圈,走上人生巅峰。
随后,长城汽车用丰富的产品形态覆盖了15万元以下的SUV细分市场,比如哈弗H6有N多个车型,全力以赴抢占市场,甚至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程度,长城汽车正是因为这样的机制,才保证了自己在SUV市场的地位,也支撑了其他业务的发展。
观察长城汽车的发展路径,我们会发现聚焦SUV是长城汽车快速应变之后的必然选择。
长城汽车在2007年发力轿车市场,相继推出了精灵、炫丽、酷熊、腾翼系列,不过市场反响都比较平淡,预期收益明显不达标,再加上受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长城在综合考虑了多方意见之后,暂停开发轿车产品,全力发展SUV。
长城也是在趟过雷,踩过坑之后,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素材。
也正是靠着快速响应和果断执行,长城汽车才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标杆性企业。
品牌整合突破
关于吉利汽车,想必国人都记得李书福说的那句“在我看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而另外一个让国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吉利在2010年以小博大,用18亿美金把沃尔沃收入囊中,原本还是小众品牌的吉利瞬间名声大振。
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汽车就开始了两方面的动作。一方面是向沃尔沃取经,吉利集团总共投入110亿美元,与沃尔沃研发新的汽车平台。在哥德堡的吉利中欧技术研究中心里,诞生了吉利与沃尔沃共研的CMA平台;另一方面则是加速沃尔沃的本土化生产。2013年,沃尔沃成都工厂正式投产,当年沃尔沃汽车扭亏为盈利。2015年后,沃尔沃推出XC90大改款,雷神之锤大灯吸了一大波粉,开创了沃尔沃最新的家族系列设计。
吉利正是通过收购沃尔沃汽车完成了质的飞跃。
吉利在2015年推出的博瑞以及SUV博越,正是吸收了沃尔沃在设计、安全、供应链、质量体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成功打出了名气,不仅口碑爆棚,销量表现也可圈可点。
基于CMA平台打造的高端品牌领克,更是帮助吉利实现了品牌向上的目标。
吉利借助沃尔沃技术实现了产品和品牌的全面升级,沃尔沃通过吉利提供的资金和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取得了销量也获得了口碑。可以说,沃尔沃与吉利实现了双赢。
或许是有了沃尔沃这样的成功案例,吉利接连又收购了宝腾汽车49.9%股份、莲花汽车51%股份,更出人意料的是,吉利又完成了对奔驰母公司戴姆勒集团9.69%比例的股份收购。
吉利正是通过这样的整合实现了自身业务的快速成长。
在新能源领域,吉利更是广泛布局吉利新能源、领克新能源、几何、宝腾、路特斯、沃尔沃新能源、极氪诸多品牌,前不久还有被称为决定性大动作的吉利银河序列。
由此可以看出,吉利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通过多品牌的运营,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百姓评车
其实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中国汽车品牌想凭借燃油车业务是不可能实现崛起的。尽管吉利和长城通过各自的努力,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收获了销量,也赢得了口碑,但是最多也就是和合资品牌平分秋色,而比亚迪却是终于凭借二十年的深耕努力,真正实现对合资品牌的超越。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比亚迪、长城、吉利二十年的发展路径和成果都是中国自主车企的缩影,不管是技术路线突破、还是品类聚焦、还是品牌整合,都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有益探索。
事实证明,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路径清晰可见,比亚迪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剩下的就是吉利、长城们的全力以赴。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先行者掉队,也有可能出现后来者居上,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教训,还是那句话,这些都是中国汽车行业的宝贵财富,大家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