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车市短暂井喷 环球观热点

  • 发表于: 2023-06-12 13:45:29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 | 甄 瑶

编辑 | 沈天香


(资料图)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5月,吉利汽车销量12万辆,连续4个月实现同环比双增长;奇瑞集团销量13.9万辆,同比增长63%;长城汽车销售超10万辆,新能源与海外销量均创历史新高;长安汽车集团销量超20万辆,同比增长32.5%;比亚迪销售24.02万辆;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超40万辆……

在2023年全国高考之际,各大车企率先“交卷”。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刚刚过去的5月,是一场毫不意外的绽放——无论是整体销量,还是新能源板块,亦或是海外市场,多家车企多点开花,取得两位数以上增长。

增长的信号传递至汽车销售大盘。6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最新产销数据,5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3.3万辆和238.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1.1%和27.9%;1-5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68.7万辆和1061.7万辆,同比均增长11.1%。

其中,5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01.1万辆和205.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8.2%和26.4%。

“随着前期促销潮热度降低,消费逐步回归理性。”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五一小长假期间,多地纷纷推出购车促销措施,以及举办汽车消费节、汽车嘉年华等营销活动等综合因素影响,汽车市场较4月有所好转。

“今年1-5月车市零售呈现逐月环比持续上涨的良好态势。”在6月8日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简称乘联会)月度分析会上,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目前消费者观望情绪得以缓解,加之近期大量新品和颇具性价比的新款推出,消费需求有所释放。

今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几经周折,从年初的新能源车企开启降价,到3月份燃油车市场掀桌子般的降价潮快速蔓延,形成一波超四十个品牌、上百个车型参与的肉搏战。导致部分车企已经陷入混沌局面,甚至艰难维持生计。

4月份,上海国际车展及各地车展如期而至,这个推动汽车科技进步交流和汽车消费的庞大平台,不仅有大量新车型密集发布,也助推各地发放消费券等促消活动,为提振消费信心注入强心剂。

与此同时,随着国六B库存延期销售的信息明确,市场情绪进一步稳定,零售保持较旺局面。

5月井喷,并不代表未来车市一路高歌。“未来两个月乘用车市场仍将面临下行压力。”乘联会预期,今年6月、7月如出现负增长应该是正常现象。

一方面,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自去年6月1日开始实施,政策启动期叠加去年3-5月的购买延迟因素,导致去年6月的超高基数,不利于今年6月车市同比增速的表现。

另一方面,6月是上半年的重要节点,企业倾向于在6月份冲击销量,整体车市仍有望实现持平或微增,反而7月份面临着季节性下降的挑战。“7月份的下降程度不容乐观,整体来看,6月和7月的下行压力也将给全年车市增速带来一定挑战。”崔东树预计。

有着车市风向标的经销商层面也迎来改善。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5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5.4%,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环比下降5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景气度有所好转。

01.

销量排位生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当新浪潮成为时代主题,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引擎被市场热情点燃,车企之间的销量排位赛你方唱罢我登场,迎来频繁更替期。此中,在新能源赛道具有先发优势的中国品牌已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到5月车企销量排行榜,广义乘用车批发销量TOP10从高到低依次为比亚迪汽车、一汽-大众、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城汽车、特斯拉中国、广汽丰田。

其中,合资品牌仅占据4席位,分别是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而曾经的榜单常客上汽通用五菱、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和“南北本田”纷纷败下阵地,跌出前十。

有退出就有高歌猛进。上述榜单前5名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国品牌独占4席位,打破长期以来合资品牌为头部阵营的铜墙铁壁,比亚迪再次领跑,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依然是中国品牌的中流砥柱。

剖析各大车企销量成绩,新能源汽车依旧是其第二增长曲线。同时,新能源销量排位格局突变,市场进入BAT领跑新时代——比亚迪、特斯拉和广汽埃安。

今年1-5月,比亚迪、特斯拉中国和广汽埃安分别累计销量为102.29万辆、40万辆和16.63万辆。3家车企前5个月累计销量为159万辆,新能源市场占比高达65.6%,销量排名进一步分化。

其中,在5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上,比亚迪已超广汽埃安、理想、零跑、小鹏、大众ID.家族、蔚来、哪吒等新能源品牌销量总和,其地位难以撼动。

造车新势力方面,“蔚小理”三足鼎立的局面已改头换面。理想汽车再次拔得头魁,成为唯一一个月交付量破2万辆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5月交付7506辆车,环比增长6%,是今年以来单月销量最好成绩;蔚来汽车5月交付交付6155辆车,势头变弱。

2023上海车展上期间,蔚来发布多款基于NT2平台的新车型,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表示,蔚来正处在出弯阶段,将从今年下半年步入全新加速阶段。目前,2023款ET7、全新ES6均已在5月开启交付,6月份将完成全新ES6产能爬坡。

当小鹏、蔚来逆风而行时,零跑汽车、哪吒汽车凭借产品价格优势顺风而上,均实现月销破万辆。

传统车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销量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广汽埃安、腾势、极氪、长安深蓝、问界、岚图分别交付4.5万辆、1.1万辆、0.87万辆、0.7万辆、0.56万辆和0.3万辆。

广汽埃安销量成绩尤为亮眼。从2022年开始,埃安汽车销量一路突破2万、3万大关,2022年9月至今年2月期间,除1月受到春节因素影响外,其余月份埃安销量均保持在3万左右。今年3月埃安销量迈过4万辆大关,目前已连续3个月销售突破4万辆。

在5月6日召开的2023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要让新技术“冒出来”,就得容忍一定程度的泡沫,3年之后,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品牌会慢慢消失。

今年4月和5月,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先后发布iCAR和江淮钇为全新新能源品牌,加速新能源市场反攻,后期新产品将陆续面世。届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02.

销量与利润博弈

经历了前4个月颓势,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都需要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

从5月密集发布的新车中,甚至可以看出车企之间的竞争再次升维,除了拼价格、亮底牌、秀肌肉外,更像是销量和利润的博弈。

从中国品牌来看,5月15日,长城汽车哈弗枭龙与枭龙MAX上市,其中枭龙售价区间为13.98万~15.68万元,枭龙MAX售价区间为15.98万~17.98万元;25日,2023款比亚迪宋Pro DM-i冠军版上市,售价13.58~15.98万元;31日,吉利银河L7上市,官方指导价为13.87万~17.37万元。

比市场预期价格更低、高端的定位和各种科技配置叠加、权益更“燃”……中国品牌头部阵营旗下主销车型接连轰炸,让插电混动SUV市场更加沸腾。

于合资品牌而言,在市场份额受自主品牌挤压而逐渐萎缩的压力下,其价格体系正在进入重塑期。

5月15日全新别克君越上市,起售价17.99万元;20日全新一代雅阁上市,起售价17.98万元;22日东风日产超混电驱奇骏上市,售价区间仅18.99万~19.99万元;25日马自达全新紧凑型CX-50上市,起售价15.98万元……

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合资品牌,从上市车型来看,大体可以划分为3套战术。

其一,快速抢占插电混动市场份额。相比逐渐萎缩燃油车市场,插电混动市场处于一片蓝海。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5月插电混动车型销售19.4万辆,同比增长94.4%,大幅领先于纯电动50.4%增幅。

其二,哈弗枭龙、吉利银河L7围剿比亚迪宋。比亚迪宋系列凭借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已连续多月夺得SUV销量冠军,要知道燃油车时代,吉利、哈弗、长安、比亚迪在SUV市场曾势均力敌。

如今比亚迪宋可谓一家独大,枭龙MAX和银河L7大有还我河山之气势。但亚迪宋Pro DM-i冠军版又以13.58万元起售价还击。

其三,油电同价成为合资品牌新战略。全新一代雅阁和超混电驱奇骏其插混和混动的新车定价,也显得更加低姿态和接地气,而超混电驱奇骏全系车型匹配四驱系统,颠覆了曾经一贯的定价策略。

根据乘联会数据测算,近几年全国乘用车市场价格段走势持续上行,高端车型销售占比提升明显,中低价车型销量减少。前期2015-2018年燃油车的换购需求,推动消费升级车型占比增加。

今年1-5月,5万元以下车型销量占比下降到3.5%;5万~10万元车型销量份额仅有17.9%;30万元以上高端车型销量占比从2017年的5.7%大幅上升到14%。

“从年初的价格战到如今的淘汰赛,多家车企正在遭遇新一轮下行压力。”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新能源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虽然是无奈之举,但很多车企现在已经只求销量,不求利润。

从总量来分析,近几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年销在2000万~2100万辆上下徘徊,市场消费缺乏动力。

在6月8日举办的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多位行业大佬均表示微增长、淘汰赛、兼并重组将成为未来车市主旋律。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变化,从原来的传统品牌与新势力的竞争,演变成传统自主品牌、传统合资品牌、新势力的角逐,汽车行业盈利性进一步削弱,100多个乘用车品牌中真正盈利的电动车品牌只有2、3个。他大胆预言,未来90%以上的新势力将关停并转。

“挑战主要在于,虽然发展空间较大,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两位数增长几无可能。”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说。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表示,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不竞争不会有繁荣,竞争才有优胜劣汰。未来3至5年将发生大变革,对于企业而言,核心技术、好的战略方向、快速决策机制是制胜关键。

关键词: